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风景秀丽的科学岛,2008年4月30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管理(科发人教字〔2008〕133号),其前身是2005年12月20日成立的“合肥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目标:发展强磁... 更多简介 +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teady High Magnetic Field Facility,简称SHMFF)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SHMFF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项任务以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为依托完成... 更多简介 +
凝心聚力强磁场,我们青年有力量。4月3日,强磁场青年论坛第55讲在科学岛一楼大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为主题,邀请来自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科研范式变革的前沿去世。中心党委书记许安、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中心副主任盛志高主持。
在首场主旨报告《以物理之眼透视 AI 革命》中,任一凡从意识哲学与脑科学的交叉视角切入,系统阐述了基于统计物理学原理构建硅基神经单元的技术路径,从物理学的视角解读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并展望物理和生物科学如何发展AI。
张晟分享了《AI赋能科研: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的报告。人工智能正在从“神秘魔法”变成科技工作者的得力伙伴,报告结合AI赋能科研案例,阐述了AI不仅能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还能挖掘数据中的复杂规律,解决材料、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中的难题,促进科学研究由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找到合理的交叉生长点,基于合理的数据条件解决科学问题,可以让人工智能和实验科学深度结合,进发出更大的能量。
郭炬森以《AI 大模型:重构科研工作流的智能引擎》为题,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科研全流程中的创新应用。大语言模型为科研工作范式革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其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知识管理、学术写作全流程。通过系统化整合AI工具链,形成“学习-应用-再学习”的智能增强闭环,可以大大提升科研效率。报告会结束后,三位报告人和与会人员围绕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任一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光学专业。
张晟,强磁场科学中心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硕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数据科学专业,以第一作者发表A方向顶会论文两篇,曾获香港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杰出学术表现奖学金、杰出研究项目奖学金。
郭炬森,安徽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报告
会场
© 1996 - 强磁场科学中心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1008号-1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1149 传真:0551-65591149 邮箱:chmfl@hmf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