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风景秀丽的科学岛,2008年4月30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管理(科发人教字〔2008〕133号),其前身是2005年12月20日成立的“合肥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目标:发展强磁... 更多简介 +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teady High Magnetic Field Facility,简称SHMFF)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SHMFF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项任务以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为依托完成... 更多简介 +
11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宇恩教授做客强磁场论坛, 作了题为“单原子催化剂精准设计与应用探索”的学术报告。
单原子催化剂是将金属活性组分以单个原子形式均匀分散在载体表面形成的新型催化剂,通过调控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和配位环境,理论上可实现100%的原子利用率,突破了传统催化剂金属原子利用率的瓶颈,可广泛应用于催化反应和能源转化等领域。但如何实现高负载量单原子的均匀分散且批量制备,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的关键。
本次报告中,吴宇恩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课题组通过热解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制备高负载量/高分散性单原子催化剂的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其结构的精细调控,而且已经建成年产千吨级单原子催化剂的生产线。发展了具有动态活性中心的液态金属催化剂,并研究催化过程中液态金属动态活性中心受外加磁场影响的变化过程与催化反应历程,最终实现惰性小分子CH4和CO2活化的“类编程式”操控。最后吴宇恩教授展示了团队近年来基于单原子催化剂衍生的产品在能源、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转化情况。报告结束后,吴宇恩教授和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吴宇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5-2014年期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近些年来专注于单原子、团簇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及精细调控,并将其应用于能源、催化领域小分子“化学键”的精准活化。2015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2017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青年项目资助并任首席和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资助,2018年获得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2019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20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2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科学奖。近5年内,论文总引用30000余次,h-index 81, 2020-2023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实现多项成果转化, 转化金额超1700万元,基于单原子催化剂衍生的产品已应用于美的、小米、天邦、追觅、松下等企业。
© 1996 - 强磁场科学中心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1008号-1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1149 传真:0551-65591149 邮箱:chmfl@hmfl.ac.cn
